2023-11-09
11月8日,以“能碳对话,净零未来”为主题的2023须弥山大会在江苏常州举办。前瞻产业研究院受邀参会,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徐文强以“抓准‘源’动力,抢占新高地——中国新能源关键发展技术与商业前景”为主题进行演讲。
一年一度由星星充电发起并组织的须弥山大会已成功举办三届,凭借着高端化、专业化的大会优势,吸引了院士、专家学者、政府领导、产业链龙头、生态伙伴及媒体等1000余位重量级嘉宾参会,是展示能源产业最前沿新技术、新产品、业态趋势的重要合作交流平台之一。
当前,节能减排的浪潮席卷全球,全球能源体系正面临从传统的化石燃料向净零排放转变的结构性调整,行业内的积极交流与合作成为了推动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在2023须弥山大会上,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中国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院长徐文强从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和氢能等热门竞争领域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围绕中国新能源关键发展技术的重要突破口展开分享。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新能源是最优解。受益于国家“双碳”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供需呈现快速增长,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的突破难点:
1、规模化供给与高效率应用之间的不协调。以光伏发电、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侧受到资源不可控和天气、昼夜、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从规模化生产到高效率应用之间的不协调和不匹配,进而引发电量大于电力系统最大传输和负荷消纳电量的弃风、弃光现象。
2、新能源电力供给与需求存在区域错配。我国新能源电力的供给地区主要是西北和东北,而用电需求多在东部和南部地区,电力传输过程进一步增加了供电成本,给新能源大规模利用带来挑战。
3、土地资源利用不足制约产业大规模发展。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普遍占地面积大,且涉及土地类型复杂,每千瓦的光伏/风电及其配套设施至少占地20-150平方米。新能源维持高速大规模发展需要依赖土地,而土地资源不足导致新能源项目建设存在用地供应缺口。
面对系列产业发展挑战,徐文强院长强调,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力。实现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谈到新能源及配套储能代表性前沿技术层面,徐文强院长从可再生能源、氢能、长时储能三大核心领域分别进行展开了深度剖析:
一是可再生能源的突破机会:
①太阳能: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光子倍增器薄膜技术可大幅提升太阳光转换效率。未来,光子倍增器薄膜产品能否真正实现高转换效率是商业化的关键。
②风能:浮动海上风电技术为重点发展方向,是未来深远海上风电开发的主要技术。目前,欧美等国均在开发浮动海上风电项目。
③海洋能:CorPower Ocean波浪能转换器可提高装置可靠性,能产生更多电力。
④地热能:地源热泵技术具备利用效率高、供热制冷兼备等优势,目前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技术使用最为广泛。闪蒸式发电是地热发电的主力方式。
二是氢能的发力方向:
①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制氢主要包括传统碱性(ALK)电解、阴离子交换膜电解(AEM)电解、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和高温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四种技术路线,目前仅ALK、PEM电解水制氢可实际应用。
②氢燃料电池:PEM质子燃料电池是当前燃料电池的主流发展方向,减少铂的使用量是降低燃料电池成本的关键点之一。
三是长时储能的创新要点:
①“热岩”储能原料易得、具有成本及环保优势,相对于电池储能技术而言,它的原料易得,拥有极大地成本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储能技术更为环保安全。
②可逆生锈的铁空气电池为低成本长时储能发展方向,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原材料简单、耐用,仅为铁和空气,成本不到锂离子电池的十分之一,并且可能具有比锂离子电池高得多的能量密度。
③几乎零退化的新型液态金属电池为革命性储能技术,成本和性能方面都胜过锂离子电池。
④Antora储能装置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扩展性等优势,可同时发挥技术与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和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下,深知每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都与更大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相互关联。徐文强院士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中国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将持续关注环境、社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他特别强调,前瞻产业研究院将始终聚焦碳中和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政策、技术、产品等开展研究,围绕“碳中和”开展有组织、有规划科研攻关,促进碳中和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企业创新找到技术突破口,为各级政府提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路径管理咨询,帮助各大单位节能减排低碳转型提供解决方案,促进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更希望与中国及全球伙伴携手,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未来。